民辦教育四十而“惑” :“野百合”將迎來春天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如果從恢複高考的1977年算起 ,民辦教育即將進入四十不惑的年齡 。
教育部牽頭組織起草的《關於進一步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的若幹意見》 ,一拖再拖之後 ,有望年內推出 。包括《民辦教育促進法》在內的一攬子教育法案 ,正在提交人大審議 。其中 “對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 ,允許興辦營利性學校”等內容 ,對未來民辦教育者的所去所從關係重大 。
有觀點認為
,隨著這一係列意見及法案的出台
,民辦教育將獲得明確的“身份”
,迎來明媚的春天;而有人則擔心
,分類管理政策出台後
,若後續處置措施不當
,一些民辦教育者此前投入的巨大資產如何清晰地確權和定性
,是一大挑戰
。
對此 ,受訪的學界 、政界和業界人士大多持樂觀意見 。以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 、精英教育傳媒研究院院長袁緒程為代表 ,其看好民辦教育的理由如下 :
一是財政方麵的需要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
,GDP增長率和財政收入都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
。而另一方麵為了穩增長
,財政支出在基礎設施上支出不斷加大
,如此勢必縮減教育等方麵的民生支出
。這一缺口隻能通過民間的社會資金來彌補
。
二是經濟轉型的需要
。中國經濟轉型
,從產業結構來講
,一二產比重下降
,三產的服務業就要跟上去
,教育是三產中的源頭和大頭
。放開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
,經濟會有新的增長點
。同時教育水平的提高能提升全社會的人力資本
,從中長期看
,它為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人力資源的支撐
。
三是民辦學校自身提高水平的需要
。除個別地區外
,總體上講
,目前教育的供需已經達到一個基本平衡的狀態
,但結構性的問題開始凸顯
,優質教育資源稀缺
,無法滿足一部分民眾的需求,如果政策放開
,民辦教育在這一領域大有可為
。
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體製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則認為
,民辦教育從恢複以來一直走的是一條上升通道
,隻不過有時走得快點
,有時候慢點
。5年前
,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頒布的時候
,業內也高呼過民辦教育的黃金時期來了
,後來又有人認為民辦教育發展進入困難時期
,然而事實上它的發展既沒有爆發
,又沒有停滯或衰退
。
王烽認為
,中國的教育適齡人口增幅長期看在縮窄
,通過這些年的財政投入
,各級各類教育入學率不斷提高
,政府趨向於應保盡保
,民辦教育彌補公辦教育數量不足的空間已經不大
。國家對學曆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是否放開讓營利性民辦教育進入是有一定的顧慮的
。
不過
,王烽認為民辦教育在學前教育
、培訓業
、網絡教育
、國際學校
,以及學曆教育的衍生產品等領域是能夠異軍突起
,有快速增長空間的
。
盡管對未來民辦教育的發展前景受訪者見仁見智 ,但這一產業麵臨一個從遍地草莽英雄到數個大鱷鼎立的結構性變局則是一個不爭事實 。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民表示
,以北京這兩年的教育均衡化為代表
,公辦教育的趨勢是把過去集中在少數地區
、少數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種種方式不斷地稀釋化
,最終實現公辦教育均衡公平地提供普惠教育這一根本性的使命
。盡管這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設想
,其最終實現需要多長時間也很難講
,但不可否認這是大勢所趨
。
“公辦優質教育資源限製擇校後
,對優質資源的選擇需求會轉向民辦學校
。公辦學校不允許擇校
,給民辦學校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民辦學校應抓住這個機會
,實施素質教育
,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質量和競爭力
。公辦學校提供普惠的公平的教育服務
,民辦學校提供選擇性教育
,兩者並行不悖
,各得其所
,互為補充
,有利於教育的健康發展
。”韓民稱
。
陽光教育管理集團董事
、總經理徐揚華表示
,中國中小學發展的一個趨勢是“要上學有公辦
,要擇校找民辦”
,近5年他親見親曆一些有特色的優質私校的迅速崛起
,不僅是在北京上海
,更包括很多二三線城市
。新一代家長對個性化高品質教育的市場需求真實存在
。
正是基於這一背景
,一些產業界的大鱷開始涉足這一領域
。如將自身定位為“城市配套服務商”的萬科
,全力進軍教育產業
,開辦了萬科梅沙書院
、萬科麓城小學和萬科天譽學校等實體學校
。
大幕即啟 ,有人會倒下 ,有人會崛起 ,中國的民辦教育版圖或將重新改寫 ,而在法律能夠清晰界定並嚴格執行的前提下 ,民辦教育從業者或將不再困惑 ,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